网上有关“高士其生平有哪些事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士其生平有哪些事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05年11月1日,高士其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一户书香门第,他在少年时代兴趣广泛,聪慧过人,13岁就被保送进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他用7年时间修完别人要用8年才读完的全部课程。
1925年,高士其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1926年夏,转入芝加哥化学系。后来其姐患流行性疾病去世,在深感悲痛之下,他为把人民从疾病的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于1927年夏,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细菌学系,改读细菌学、公共卫生学,获得博士学位。1928年,在一次实验中,一个装有脑炎病毒的瓶子破裂,病毒进入了他的小脑,并留下严重后遗症,后来病情不断加重。医生劝告高士其中止学业,立即回国休养。但高士其尽管每周都要发一次病,(发病时脖颈发硬,头往上仰,眼球向上翻,两手抖动不止。)但他还是坚持研究病毒、细菌,终于完成了医学博士的全部课程。
1930年秋天,高士其回到了阔别5年的祖国。这位海外游子是怀着满腔热忱归来的,而等待他的却是饥饿和失业。他曾在南京中央医院弄到检验科主任的差事,可连申请购置一台显微镜都得不到批准。后来他去了上海,住在一个窄小的亭子间,靠做翻译工作和当家庭教师来维持生活。由于经济困难,营养不良,他的病症加重了。这时,他与董纯才、张天翼、艾思奇等文化界进步人士有了往来。艾思奇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著作介绍给他,使他在艰难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他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消灭害人的“小魔王”,必须先消灭社会上的“大魔王”。从此,他便用颤抖的手拿起了笔,以此为武器,奔向擒拿大小“魔王”的战场。1933年,他的第一篇科普作品《三个小水鬼》发表了。1935年,他又发表了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此后,他便一发而不可收,短短几年就写出了上百篇科普作品和论文,为中国科学文艺作品的诞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这个期间他更改了自己的名字。本来,祖父给他起名为“高仕錤”,当他郑重地用起“高士錤”这个名字时,朋友们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仕镆”两字的偏旁去掉,他认真地解释说:“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
1937年,高士其在“八·一三”隆隆的炮声中离开上海,前往延安。1937年11月,身有残疾的他终于奇迹般地来到了宝塔山下。当毛泽东同志紧紧握住高士其的手,高声说出“欢迎你,中国红色的科学家”时,他觉得一股暖流直涌心间。
在延安,高士其的生命获得了新的力量,他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写作、讲课,孜孜不倦地工作着。而那里的医疗条件是很恶劣的,高士其的病情日益恶化,终于全身瘫痪。组织上全力挽救他的生命,派人护送他经重庆去香港治疗。此后,他辗转流亡于九龙、广州、桂林、上海、台湾,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中一方面同疾病斗争,一方面坚持创作。诗歌《黑暗与光明》、《给流血的朋友》、《我的原子弹也在爆炸》等,科学论文《自然运动大纲》、《跃进三百年序》、《天的进行曲》以及《新科学与新民主》等,都创作于这个时期。
1949年5月,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夕,高士其经香港来到北平。在融融春色中,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他,并安排他住进了北平医院。10月1日,他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庄严的开国大典。后来,他这样叙述当时的心情:“我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看到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在全国人民胜利的欢呼声中,我的病所给我的一切痛苦,都被胜利的风吹走了。”在北平平面胡同的一套房间里,高士其开始了新的创作生活。高士其的写作方式是很特别的。他瘫痪后,不仅腿不能走路,手不能握笔,下肢僵硬脖颈歪斜,而且连说话能力也逐渐丧失,听力也很微弱。每创作一篇作品,他都要把阅读过的重要资料分析、整理,反复思考,在脑子里形成初稿。当秘书在他身旁坐下时,他便一个字一个字地口述腹稿,由秘书记下来。他说话的声音很低,发音也不清楚,秘书必须集中全部精力才听得懂。有时候遇到一个难懂的名词,他必须反复地说十几遍,或在纸上写半个多字,秘书才能领会。到后来,他干脆说不出话来,只能发出“嗯嗯”、“呵呵”的声音,得由秘书或妻子按口型“翻译”成文。就这样他一天天地都在写,每天只能写七八百字。写好之后,还要三番五次地反复修改。在差不多40年的时间里,高士其就用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创作了400多篇科普论文和科学小品、200多篇科学诗歌,汇编成20多本书,总计达500多万字。
高士其在用心血著述,在以生命创作。他的作品,每一个字都融进了科学真理、爱国激情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为了搜集科普素材,他曾坐着轮椅到鞍钢、到大庆、到呼伦贝尔草原、到西双版纳丛林。即使在那寒凝大地、是非颠倒的日子里,他也不曾向恶势力屈服,继续着自己的事业。1975年1月,他趁参加全国第四届人大会议的机会,当面向周总理陈述了对科普工作的建议,粉碎“四人帮”后不久,他又向中央领导同志呈递了加强科普工作的意见书。有时,他甚至因连续创作突发急症,经医院抢救方能脱险。然而无论如何,都不能使他放下战斗的笔,都不能停止他生命的追求。他一生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直到1988年12月19日逝世。
米·伊林作者介绍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简介如下:
《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是米·伊林。
米·伊林(1896年12月20日—1953年10月16日),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家。
毕业于圣彼得堡林学院,曾多年担任过中央巴什基尔通讯社的记者和编辑,后因病致残,被迫退休。
他以《十万个为什么》为题,连续出版了6本小册子,每本都以一个学科为主题,内容有趣且引人入胜,深受读者喜爱。
伊林的具有代表性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不夜天》《黑白》《几点钟》《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第一、二、三部)《书的故事》
知识拓展:
《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科普类的书籍,由风车文化所著,一共有10册。
《十万个为什么》中宇宙卷本卷将向我们展现宇宙星空的奥秘,告诉我们宇宙有多大、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光年、什么是黑洞、什么河外星系、什么是星云等。
人物评价:
米·伊林的作品作为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老一辈的科普作家和50年代成长起来的许多科普作家,都从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
伊林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用生动的比喻,用典型的事例,用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
他的作品活泼而又逻辑严谨,趣味是从知识本身中挖掘出来的而不是外加的噱头,材料丰富而不枝蔓。这些都是伊林作品从写作技巧上来看的优点和特点。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报》上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样16个字来概括伊林作品的写作特点。
米·伊林作者介绍是:
1、一位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著名苏联作家。他诞生于乌克兰。他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
2、1914年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从1924年起,他还在大学念书时就开始创作科学文艺性短文。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
米·伊林著名代表作:
著名的科普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几点了》、《白纸黑字》、《桌上的太阳》、《原子世界旅行记》和《在你周围的事物》等。
“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一个全面而极富生命力的名称即取自伊林的著作,而米·伊林则取自获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米·伊林的作品是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老一辈的科普作家和20世纪50年代成长起来的许多科普作家,都从米·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 米·伊林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作品活泼而又逻辑严谨。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报》上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样16个字来概括米·伊林作品的写作特点。 米·伊林作品译介到中国来已有七八十年,版次不断增加,印数始终不衰,一直是广大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米·伊林
关于“高士其生平有哪些事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夏旋]投稿,不代表南人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ren30.com/cshi/202501-234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南人号的签约作者“夏旋”!
希望本篇文章《高士其生平有哪些事迹?》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南人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高士其生平有哪些事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士其生平有哪些事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