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高中化学 导电性”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中化学 导电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
0.1mol/L100ml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为0.01mol与下列四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
醋酸为弱电解质,反应之后生成醋酸钠,为强电解质,溶液中可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变大,导电性增强
氯化铵为强电解质反应后生成氯化钠和一水合氨,反应前后均为强电解质的水溶液,离子浓度变化较小,CD为同样道理。
一般情况下,由弱电解质生成强电解质或由强电解质生成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
决定强、弱电解质的因素较多,有时一种物质在某种情况下是强电解质,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可以是弱电解质。下面从键型、键能、溶解度、浓度和溶剂等方面来讨论这些因素对电解质电离的影响。
(1)电解质的键型不同,电离程度就不同。已知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如强碱〔NaOH、KOH、Ba(OH)2〕、大部分盐类(NaCl、CaCl2等)以及强极性化合物(如HCl、H2SO4等),在极性水分子作用下能够全部电离,导电性很强,我们称这种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为强电解质。而弱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如CH3COOH、HCN、NH3·H2O等,在水中仅部分电离,导电性较弱,我们称这种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物质为弱电解质。所以,从结构的观点来看,强、弱电解质的区分是由于键型的不同所引起的。但是,仅从键型来区分强、弱电解质是不全面的,即使强极性共价化合物也有属于弱电解质的情况,HF就是一例。因此,物质在溶液中存在离子的多少,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2)相同类型的共价化合物由于键能不同,电离程度也不同。例如,HF、HCl、HBr、HI就其键能来说是依次减小的,这可从它们的电负性之差或气体分子的偶极矩来说明。
从它们分子内核间距的依次增大,分子的键能依次减小来看,HF的键能最大,分子结合得最牢固,在水溶液中电离最困难。再加上HF分子之间由于形成氢键的缘故而有缔合作用,虽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一部分HF离子化,离解为H3O和F,但离解出来的F很快地又和HF结合成为HF2、H2F3、H3F4等离子。在1 mol/L HF溶液中,F仅占1%,HF2占10%,而大部分都是多分子聚合的离子:H2F3、H3F4……这样就使HF成为一种弱酸,而HCl、HBr、HI都是强酸。从HCl→HI,它们分子内的核间距依次增大,键能依次减小,所以它们的电离度逐渐略有所增大。但是,仅从键能大小来区分强、弱电解质也是片面的,有些键能较大的极性化合物也有属于强电解质的情况。例如,H—Cl的键能(431.3 kJ/mol)比H—S的键能(365.8 kJ/mol)大,在水溶液中HCl却比H2S容易电离。
(3)电解质的溶解度也直接影响着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有些离子化合物,如BaSO4、CaF2等,尽管它们溶于水时全部电离,但它们的溶解度很小,使它们的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弱,但它们在熔融状态时导电能力很强,因此仍属强电解质。
(4)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不同,电离程度也不同。溶液越稀,电离度越大。因此,有人认为如盐酸和硫酸只有在稀溶液中才是强电解质,在浓溶液中,则是弱电解质。由蒸气压的测定知道10 mol/L的盐酸中有0.3%是共价分子,因此10 mol/L的盐酸中HCl是弱电解质。通常当溶质中以分子状态存在的部分少于千分之一时就可认为是强电解质,当然在这里“强”与“弱”之间是没有严格界限的。
(5)溶剂的性质也直接影响电解质的强弱。例如,对于离子化合物来说,水和其他极性溶剂的作用主要是削弱晶体中离子间的引力,使之解离。
因此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并不是物质在本质上的一种分类,而是由于电解质在溶剂等不同条件下所造成的区别,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判断某化合物是否是电解质,不能只凭它在水溶液中导电与否,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其晶体结构和化学键的性质等因素。例如,判断硫酸钡、碳酸钙和氢氧化铁是否为电解质。硫酸钡难溶于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其水溶液不导电,似乎为非电解质。但熔融的硫酸钡却可以导电。因此,硫酸钡是电解质。碳酸钙和硫酸钡具有相类似的情况,也是电解质。从结构看,对其他难溶盐,只要是离子型化合物或强极性共价型化合物,尽管难溶,但溶的那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也是电解质。因为溶解是绝对的,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
氢氧化铁的情况则比较复杂,Fe3+与OH-之间的化学键带有共价性质,它的溶解度比硫酸钡还要小;而溶于水的部分,其中少部分又有可能形成胶体,其余亦能电离成离子。但氢氧化铁也是电解质。
判断氧化物是否为电解质,也要作具体分析。非金属氧化物,如SO2、SO3、P2O5、CO2等,它们是共价型化合物,液态时不导电,所以不是电解质。有些氧化物在水溶液中即便能导电,但也不是电解质。因为这些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的能导电的物质,溶液中导电的不是原氧化物,如SO2本身不能电离,而它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为电解质。金属氧化物,如Na2O,MgO,CaO,Al2O3等是离子化合物,它们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因此是电解质。
可见,电解质包括离子型或强极性共价型化合物;非电解质包括弱极性或非极性共价化合物。电解质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电解质可以离解成离子。至于物质在水中能否电离,是由其结构决定的。因此,由物质结构识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是问题的本质。
另外,有些能导电的物质,如所有的金属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因它们并不是能导电的化合物,而是单质,不符合电解质的定义,例如,硫酸钡虽然是难溶物质,但是溶解的成分在水中是完全电离,所以硫酸钡是强电解质。
大多数盐类是强电解质,少数的盐有形成共价键的倾向,电离度很小,属于弱电解质。
例如,氯化汞、碘化镉等虽然也是由离子组成的,但是Hg和Cd容易被阴离子所极化,而Cl、I等又是容易极化的阴离子,由于阳、阴离子间的相互极化作用,电子云产生较大的变形,引起了键的性质的改变,它们的熔点和沸点不如离子晶体那样高。
HgCl2 CdI2
熔点/℃ 276 388
沸点/℃ 302 713
实验证明,HgCl2的水溶液几乎不导电,即使在很稀的溶液中,它的电离度也不超过0.5%。这说明HgCl2在溶液里主要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只有少量的HgCl、Hg和Cl离子。
过渡金属的盐在水溶液中常出现类似于上述的情况。
1、电解质导电是有条件的,即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形成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
2、离子化合物类电解质,如盐类,常温下呈固态,虽然由离子组成,但阴阳离子都在晶体的固定位置不能移动,因此不能导电。而溶于水后则形成水合离子,可以自由移动;或是融化状态时,阴阳离子不再受晶体束缚,也可以自由移动,因此变成可以导电了。
3、共价化合物,如HCl, AlCl3等,本身没有离子,固体时肯定不会导电,即使是气态或液态(融化状态),仍然没有离子,因此也不以导电。但在水溶液中,一些共价化合物可以被水分解,形成水合离子,可以自由移动,因此也变成可以导电了。
关于“高中化学 导电性”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半凝]投稿,不代表南人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ren30.com/cshi/202501-159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南人号的签约作者“半凝”!
希望本篇文章《高中化学 导电性》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南人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高中化学 导电性”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中化学 导电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